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立项课题(SZTY21-0242)
“创造教育”视域下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路径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课题组
一、对课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选题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个人竞争力,发展学生终身必备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价值、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课题价值
将本课题的研究作为艺术教育实施的抓手和路径,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发展点,形成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指导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的新路径。
(三)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精髓,他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生活教育的宗旨之一,他认为“只有发明工具、创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的教育。”他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他还提出了“一切为创造”的口号(见《陶行知全集》第9卷第一线01页)。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最高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陶行知赋予教育创造的功能,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要推进现代文明就必须发挥创造精神,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本课题中的创造教育,我们认为是基于陶行知的创造和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境界、文化内涵、精神修养,发展学生全面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突出创造性发展价值的教育。
原创音乐:即作者自己创作的、非抄袭模仿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拥有社会共识价值的音乐类作品,音乐创作是提升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包含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也包括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音乐即兴创作,音响探索以及命题创作等。本课题重点的原创音乐的形式有歌词创作、旋律创作、歌曲创作、器乐曲创作、即兴创作、编曲等。
创造教育视域下的原创音乐,是融合了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中的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做合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音乐创作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境界、文化内涵、精神修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功、人人成星”,让教育真正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视域下的原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创作活动,渗透音乐创作知识,结合学生生活和学校校园文化,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成其自我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原创音乐实践,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文化内涵、精神修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养,突出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发展价值、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让教育真正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
具体目标:
目标一:学生素养与能力上,以学校音乐教育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创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敢于创新,乐于创造。
目标二:艺术教学方式改革上,以情感教育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与生活、品德培养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通过音乐创作实践,渗透经典诗词、红色主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懂得感恩,善于表达,阳光自信、热爱生活,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育人的载体。
目标三:学校艺术教学成果体系上,与德育、文学、传统诗词文化紧密结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彰显校园文化之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终身必备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素养,形成具有学校艺术特色发展的教学成果。
(二)研究内容
1.词曲创作技法的教学研究
通过创作知识普及,掌握基本创作方法,从简单的歌词写作入手,研究歌词创作方法,从汉语四声与旋律线条的关系,语调重音与节拍的关系,归纳总结出歌曲中的歌词与旋律曲调结合的创作技法。研究如何把握好每一段歌词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探索歌词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及旋律创作的要点和技巧。从四乐句一段体入手,探索一般作曲技法,研究如何根据音乐主题,运用音乐创作技法作曲,研究如何确立歌曲的动机、如何掌握旋律发展手法,如何布局歌曲结构,研究歌曲写作中音区布局、调性布局、节奏布局、和声与配器布局,综合运用对比的方法呈现歌曲的主题。在掌握歌曲创作基本技法的同时,研究如何引入电脑软件来进行创作技法的普及。本子课题的研究将为整个课题的研究建立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2.多情境创作与展示的实践研究
研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听唱、音乐听记能力,如何运用音频制作软件有效助力旋律记谱,如何有效运用练耳类、制谱类、编曲类软件辅助创作教学,研究如何通过艺术团队建设,携同作词、作曲专家,对学生指导,收集师生原创音乐作品,渗透创作理论,实现创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在新闻、疫情下,运用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多种平台,如何与艺术场馆、社区联动,通过校内外广播、电视台、学习强国等传播媒介丰富、传扬校园文化。研究如何突出情境的时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挖掘多种渠道,创设多种平台,多维度、立体地展示音乐创作实践成果。为丰富作品类型、挖掘原创作品的个性特点,为建立立体的评价模式奠定基础。
3.立体评价模式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艺术评价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如何优化学生创作实践评价机制,如何建立立体的学生音乐创作评价方案,构建客观、积极、完善的音乐创作评价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状况评价,通过所有教学参与者的自评、互评、师评,遵循过程重于结果的原则,对学生的创作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自尊和价值感,发扬勇于创造、乐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出能充分表现自身个性发展特点、促进其综合创造能力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立体评价模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个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研究重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的有效策略
通过研究找到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的有效策略,发现教师在探索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怎样的提高,这些提高对师生个体成长和学校、区域音乐发展的价值,形成可行的可推广的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创作能力提高的新途径,进而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第一步:组建团队,开题论证,明晰方向。采取自愿申报和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课题研究团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明确研究的可行性和方向性,并通过开题论证等形式,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修改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第二步:学习培训,专题研讨,明确任务。对全体教师进行关于国家课程二次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基础;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学习,形成研究共识,明确研究任务与进程。
第三步:积极行动,深入研究,总结提炼。采取从重点学科“试水”到多数学科“畅游”的运行方式,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定期召开课题推进研讨会,及时调整完善研究策略,在研究过程不断优化中收集课题研究的具体案例、构建教师发展的测评体系、总结提炼研究心得成果,形成中期汇报。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虚心听取批评意见,在专家的指导下,升格完善研究内容与方法,促进课题研究达成预期,总结成果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1.本课题研究,将以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为例,希望摸索总结出中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的一般方法,以起到实践示范引领的作用,为促进学校音乐品牌建设、促进区域音乐教育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2.以音乐创作活动为核心,逐步推广创作教学,使之成为更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发更多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从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3.通过艺术团队建设,携同作词、作曲专家,对学生指导,收集师生原创音乐作品,渗透创作理论,实现创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多种平台,与社区、艺术馆联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师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人格素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
我们将课题建设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以课题研究来促进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成立原创音乐工作室,聘请专家与艺术教师联动,开发校本教材,将师生原创作品收集、投稿,在年底音乐会上展示,将小专业做成大文化,以点带面,面向全体学生,形成艺术特色品牌,形成成果,为区域音乐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将艺术综合素养、文化品格能力的提升做出该项目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并结合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将音乐创作实践融入课堂,多元化、多手段、多维度激活音乐课堂活动,使音乐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特殊育人功能,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和优秀的审美能力看待世界和生活,让音乐艺术成就人的幸福生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成果展示法。
课题准备阶段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要认真收集学习文献,对本课题涉及的概念进行课题视域内外概念界定,要通过调查与数据分析掌握该研究领域的现状,认识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找到课题研究理论与方向,增强研究动力与信心。
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对比试验法。在研究实施阶段,课题主持人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关于原创音乐的专题培训,对创作实践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学科融合与渗透,通过各项节目排演、展示,社区活动等形式,建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的方向与路径;通过专家指导、深度交流、案例研究等方法,探索陶行知创造教育视域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的策略和范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实验来佐证课题研究的成效性,发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中学生原创音乐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题总结阶段主要采取经验总结法和成果展示法。提炼总结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下中学生原创音乐实践的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促进学生艺术修养提升的有效策略和基本路径。
四、研究内容的分工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的分工
序号 | 子课题名称 | 子课题组长 | 主要成员 |
1 | 词曲创作技法的教学研究 | 王子铭 | 季雷波、姜兴龙、 林峰 |
2 | 多情境创作与展示的实践研究 | 顾莺 | 王子铭、季雷波、 季亚霞、戴旻嘉 |
3 | 立体评价模式的研究 | 季雷波 | 顾莺、郑以依、 吴琼 |
具体分工:
姓 名 | 技术职务 | 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张明劼 | 中级教师 | 副校长 | 理论研究 | 主持人 |
顾莺 | 高级教师 | 教研组长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主持人、子课题2组长 |
王子铭 | 高级教师 | 教师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子课题1组长 |
季雷波 | 高级教师 | 教师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子课题3组长 |
郑以依 | 高级教师 | 教研组长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子课题3成员 |
吴琼 | 高级教师 | 教研组长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子课题3成员 |
姜兴龙 | 高级教师 | 音协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作曲家 | 理论、实践指导 | 子课题1成员 |
林峰 | 高级教师 | 作曲、编曲/讲师 | 理论、实践指导 | 子课题1成员 |
季亚霞 | 一级教师 | 大队辅导员 中学一级教师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子课题2成员 |
戴旻嘉 | 一级教师 | 中学二级教师 | 学科教学与研究 | 子课题2成员 |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培训与开题(2021.12~2022.6)。
确立课题研究方向,组织文献学习和研究,优化科研团队结构,细化课题研究内容、进度,组织开题工作。
具体安排:
时间 | 研究内容 | 负责 |
2021年12-1月 | 课题论证、申报 | 教科室 |
2022年5-6月 | 课题主持人培训、课题组成员培训、 全体教师培训、研究人员的补充与调整 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 教科室 |
2022年6月 | 开题报告研讨、子课题研讨 优化开题报告 | 课题组 |
2022年6月 | 联系专家听取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召开开题预备会议 | 课题组 |
2022年6月 | 完善开题报告和PPT 准备课题相关事宜 | 课题组 |
课题开题论证会 | 课题组 | |
开展科研培训 | 课题组、教科室 | |
课题组核心人员会议,讨论开题报告修改稿 | 课题组 | |
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细化研究方案、上传开题报告 | 课题组 |
第二阶段:课题深入研究和中期汇报(2022.7~2023.6)。
组织开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视域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践,形成典型案例,探索创造教育思想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路径,形成对其运行机制的合理分析与描述。
具体安排:
时间 | 研究内容 | 负责 |
2022年2月-6月 | 3月11日:教学研讨活动 | 课题组、教导处 |
师生原创作品汇编成册 | 课题组 | |
子课题研究方案修改并落实 | 课题组 | |
2022年9月 | 创造教育指导下的音乐教学教案与课例的整理 | 子课题组1 |
师生原创音乐作品的实证分析 | 子课题组2 | |
2022年11月 | 课题阶段性回顾并适当调整研究方案 相关课题论文的撰写 | 课题主持人 课题组 |
2022年12月 | 教学公开课—创造教育视域下的原创音乐研究 | 教科室 教导处 |
音创社汇报总结 | 子课题组3 | |
2023年5月 | 教学研讨 | 教导处、教师发展中心 |
原创作品展演 | ||
问卷调查 | 子课题组3 | |
2023年6月上旬 | 课例收集与整理 | 子课题组1 |
实证收集与整理 | 子课题组2 | |
学生创作能力发展问卷调查反馈 | 子课题组3 | |
2023年6月中旬 | 子课题组交流研究进展及成果 形成课题相关论文 组织课题组成员课题中期汇报培训 撰写并完善中期汇报 | 课题组全体成员 |
2023年6月中旬 | 子课题研究问题反馈与对策研讨 教学研究活动 | 课题组、教导处 |
2023年6月下旬 | 完成课题中期汇报 根据专家意见完善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相关材料 | 课题组 |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2023.7~2024.1)
总结研究过程,提炼实践成果,改进不足之处,完成研究的补充工作,撰写结题报告,迎接专家审核评估。
具体安排:
时间 | 研究内容 | 负责 |
2023年9月 | 回顾实践成果,细化新学期研究进程 各子课题微调研究方案 | 课题组 |
2023年10-11月 | 提炼子课题研究成果并撰写相关论文 创造教育视域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的成功案例展示 | 课题组 教导处 |
2023年11-12月 | 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结题培训学习 子课题提炼实证完成研究汇报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 课题组 |
2023年12月 | 词曲创作技法的教学研究的总结研讨活动 | 子课题组1 |
多情境创作与展示的实践研究的交流分享活动 | 子课题组2 | |
立体评价模式的研讨会 | 子课题组3 | |
完成课题结题相关准备工作 | 课题组 | |
2024年1月 | 完成案例、论文选集 | 课题组 |
原创作品集、校本教材、展演活动 | 课题组 | |
完成评价报告 | 子课题组3 | |
修改完善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 | 课题组 |
研究报告;原创音乐作品、开发实施、论文的成果集;教学、活动、演出等视频及各项研究成果资料。
五、研究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预期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支持部门 |
1 | 原创音乐作品集 | 汇编成册 | 2020.8 | 王子铭、 季雷波 | 子课题组1 |
2 | 教学、活动、演出等音视频成果集 | 光盘 | 2020.10 | 季亚霞 | 子课题组2 |
3 | 开发、实施中学生原创音乐教学研究案例、论文集 | 案例编著 | 2020.11 | 戴旻嘉 | 子课题组3 |
4 | 创造教育视域下的中学生原创音乐实施路径的研究报告 | 研究结题报告 | 2020.12 | 顾莺 | 教科室 |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音乐创作的特色就是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多感官联动,建立与多学科融合的大学科思维。同时它又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延伸性。
1.观念的创新: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及学校发现教育思想有机融合,开发利用创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成立原创音乐工作室,编写音乐专刊和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创作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创作、表演,引导学生对舞台表演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创作,积极参与音乐创作活动的热情和动力。
2.实施路径的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各种交互平台及现代化教学资源,如各类电脑音乐软件等,开展创作活动的实践,依据校本教材和国家课程的资源性特点,开发音乐创作软件,通过创编、制作、表演、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多元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交流沟通、共同进步,更好地表达和传递音乐情感和人文价值内涵。
3.组织形式的创新:成立原创音乐工作室,设立线上线下投稿箱,收集学生原创作品,聘请专家对学生作品指导修改,每学年出作品专刊,将优秀作品制作成音乐声源,通过学习强国、艺术场馆、校内外广播和电视台更好地传播原创作品,以榜样激励,增强学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4.评价方式的创新:建立立体评价模式,通过活动展演、平台传播等方式,将创建音乐创作网络自主学习交流平台,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创建博客、空间、网站、论坛、公众号等传播的方式纳入评价维度。
六、课题研究保障
1.人力保障:我校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实习基地,长期聘请各专业院校的教授、音乐界专家指导,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优越。
2.组织保障: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教师参与热情高,科研时间得到保证,学校经过数年科研经验,总结并完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机制。为了本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将邀请本市、区教研室有关专家作理论指导。
3.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室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2022年5月10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