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学习资料 陶行知相关论文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06 14:25:36 浏览次数: 【字体:

篇一:“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


 平凡的神圣——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原名文濬,后受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改名为知行,又改名行知。

 一、人物生平他自幼聪明好学,自主创新。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陶行知故居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金陵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金陵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广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重庆合川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1946年12月1日,全国53个人民团体将陶行知的遗体安葬在南京晓庄劳山之麓。

 陶文濬(浚)陶知行陶行知陶陶文濬(浚)陶知行陶行知陶一生三次改名一生三次改名

 二、求学经历 陶行知出生后,家境渐入清贫,以致其父送子就读都有困难。陶行知出生后,家境渐入清贫,以致其父送子就读都有困难。6岁时,因资质聪颖为本村塾师方庶咸秀才所欣赏,免费代为开蒙。岁时,因资质聪颖为本村塾师方庶咸秀才所欣赏,免费代为开蒙。 8岁时随父重返休宁。复因聪明善悟,得入当地地主吴尔宽私塾伴读。岁时随父重返休宁。复因聪明善悟,得入当地地主吴尔宽私塾伴读。 13岁时,父亲染上不良嗜好,吸食鸦片,体力渐衰,重返黄潭源村。陶行知辍学参加劳动之余,利用空闲读书自学。岁时,父亲染上不良嗜好,吸食鸦片,体力渐衰,重返黄潭源村。陶行知辍学参加劳动之余,利用空闲读书自学。少年时期的陶行知

  因其母在歙县城内小北街耶稣堂(基督教内地会)附设的崇一学堂内帮佣。陶行知经常去看望母亲,校长唐进贤(英国传教士)喜其勤劳聪明,准予其免费入学就读。这时是1906年,陶行知已15岁。 崇一学堂只有一间课室,规模很小,但却开设有国文、数学、理化、英文、医学常识等课程,堪称徽州当时传播新式教育的先进之一了。 陶行知有幸从私塾跨入学堂,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接受新式教育洗礼的学生。有人回忆,陶行知在校有两项爱好,一是喜爱运动,擅长跳高,二是喜爱唐诗,抄吟不辍。

  1908年春,17岁的陶行知从崇一学堂结业后,前赴杭州投考广济医学堂。 为了支持儿子的学业,父母竭力张罗,到处借资。父亲甚至“断然戒了自己的嗜好”,以致造成“最后终因年高体弱而倒下去”。每当念及此处,陶行知总是难忘这种养育深情。出发那天,父亲亲自送陶行知到休宁万安镇蓝桥下船。20多年后,陶行知回忆当时的情景,“因历如在目前,送别人竟不及见,思之泪落如雨”,特写诗:古城岩下,/水蓝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的面上,/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的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的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

  这次是陶行知第一次离家远行,然而初入人世便遇不利。广济医学堂为教会所办,该校“对非基督徒学生在校学习课程等问题有明显歧视。”陶行知对此极为不满,因而进校三天便“愤而退学”,“失望地返回故乡,专心于英语学习,直至次年。”就此,他放弃了学医的志愿。 也许是上苍的安排,先要为中国降育一批医治人心的国手。因此本该拿手术刀的手换上了一支笔。在陶行知前几年是鲁迅,在他后几年则是郭沫若。前后不出10年,这三名医科学生相继改攻文科,并都在日后成为文化巨人。

  第二年,即1909年他离乡外出,流落苏州,暂居表兄家,无以维生,有时还靠典当衣物度日。就在极度困难之际,他在苏州巧遇从英国归来的恩师唐进贤,得到他的帮助荐引,前往南京考入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汇文书院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于1888年创办的。1910年,另一美国教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并入汇文。 1911年,又以大学建制建成金陵大学,推原汇文书院院长包文为校长。刚好在汇文书院完成三年预科学习的陶行知,直接顺序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成为该校的首届学生。1910年的陶行知

  陶行知金陵求学期间(1909年秋—1914年夏)正是辛亥革命时期,他不但学习刻苦勤奋,国文、法文、数学诸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而且热心公益,关心时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原先金大举行文艺会演时只有英语演说,在他的争取下有了汉语演说,金陵学报《金陵光》只有英文版,内容也比较贫乏,在他倡导下,《金陵光》中文版于1913年2月开始问世。他先任中文编辑,当年9月又以才干优异出任中文主笔。 陶行知思想活跃,知识面宽,许多同学甚至教授都喜欢与他谈论学问。后任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当时正在金大任教,也是常和陶行知论学的对象。

  在此期间陶行知研究了王阳明的学说,赞赏他的知行合一理论,1912年(21)岁开始以“知行”为笔名发表作品。 1914年夏,陶行知以全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文科。(获文科学士文凭)。在毕业典礼上,他以《共和精义》为题,宣读了毕业论文,阐述民主共和思想。该论文被誉为“秀绝金陵第一声”。 金陵求学,对于陶行知来说,除了在知识才干等方面的极大长进外,更重要的收获则是在思想政治和人生价值方面进入新境,初步成形。养成民主共和信念,皈信自由、平等、博爱,这是陶行知迈入人生新境的重要标志之一。确立人的价值观念,强调民本和个性,批评国民劣根性,这是标志之二。金陵求学奠定了陶行知一生服务社会的方向,基本铸就了自己的道德风范和人生信仰。

  1914年夏举家迁居南京,与汪纯宜女士结婚,该年8月,在金大校长包文的鼓励下,决定赴美深造,与陈鹤琴同行。到美国后陶先在伊利诺斯州厄巴纳的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学习,攻读市政,与孙科同一宿舍。一年后得政治学硕士。 1915年1月父去世,5月长子出生。这一年秋天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受到正在该校任教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教育史专家孟禄以及教育学家克伯屈等人的器重。与胡适同学、宋子文和蒋梦麟与陶同一年从哥大学成归国,张伯苓和陈鹤琴则后他转入哥大师范院,陶行知所结识这一批日后在学界和政界崭露头角的人物,为他从事教育改革预贮了若干很要紧的社会人际关系。1915年在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

  在哥大学习期间,得到了师范院教育长保罗·孟禄在经济上和学术上的多方资助,也得到师范院院长罗素的帮助。由于在完成博士论文的时候需回国搜集资料,孟禄还建议专门为陶安排一场博士学位初试,待陶行知回国后搜集有关资料再完成博士学位的论文。1917年8月离美回国,在轮船上谈回国后的志愿时说:“我的志愿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回国后,9月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因校舍失火,陶所写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也被毁,使他没能获得哥大博士学位,离校之际得到的是一个“资格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晓庄师范 1927年,他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师范,当时晓庄原名“小庄”,也只是一个仅有三五户茅棚的荒漠山庄,将“小庄”改为“晓庄”,“晓庄学校”寓意“天将明之学校”,大家联合起来“共同为中国教育寻曙光”。 晓庄师范分设两院,即小学师范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 培养目标: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 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分时间在小学、幼稚园工作,一部分时间在师范学校学习。

 山海工学团 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这所学校的名称更有特色,用陶先生自己的话解释就是“工学团,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工学团的目的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山海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厂,小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它是集做工、学习、改造社会于一体的教育组织形式。 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以生产劳动、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研究三结合、为发展农村教育拾遗补缺为办团宗旨。抗日救国时期,培养了200多名农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育才学校 1939年,陶先生从逃难的儿童中招来二百多名学生,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育才学校”的寓意是“用生活教育之原理和方法,培养难童中之优秀儿童,使其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 课程设置:一种普通文化教育,一种特殊才能教育。设置兴趣组分组教学,如社会组,文学组,音乐组等。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

 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开办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时采用的一种发挥儿童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传授方法,也是把儿童作为知识传承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将文化知识不断的绵延推广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老师先将知识教给自己的学生,学生学会之后替老师去做小先生把自己学会的知识教给其他不识字的人。这样即知即传,一传十,十传百普及教育很快就会得以推广。 小先生制能够解决师资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能够帮助群众在谋生的同时进行文化学习,也能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一)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和实验,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在反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教育理论解释了生活和教育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人类生活缺少了教育,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教育了人,教育就提高了生活。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生活教育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二)提出“为劳苦大众办学,为劳苦大众服务”1、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为劳苦大众办学,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教育家。2、他一生开展的教育实践:平民教育(1920)----乡村教育(1925)----科学教育(1930)----国难教育----抗战教育(1945)----民主教育(1945)3、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

 (三)培养了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他要求教师足迹能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人人自知,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岭废人生利。他要求老师运用整个心去爱人民爱儿童,把自己整个的心奉献给教育事业

 (四)积极推行普及教育1、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要富强,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普及教育。2、普及教育的内容:识字和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爱国教育、民主教育、民权教育。3、普及教育的方法:即知即传,实行小先生制。

 (五)倡导终身教育陶行知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受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