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中指出学生要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图画应该是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范畴。其实非连续性文本不仅隐含在语文课本中,也以其他形式存在于其他学科,如阅读书本的目录、对图表的解读等。既然如此,教师就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可知,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图文等多种材料组合起来的文本,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要达到:首先,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有时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其次,需要在回忆信息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信息,并在概括信息之后根据信息内涵做出推断。最后,在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中的观点和文本的形式进行评价,可以解释、质疑或者辩驳。
一、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车票、统计表、地图、指示牌等。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形影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所需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的弱化
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非连续性文本还没有得到相较于连续性文本同样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大多按照固有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应的教学。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导入,然后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接着精读细品重点自然段,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一篇略读课文就结束了。然而非连续性文本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也隐藏了很多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更需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突出阅读教学,也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的提升,没有为阅读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导致学生不够重视阅读学习。学生在阅读时,缺少自主性阅读,也很少进行深度阅读,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较低,难以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
三、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互联网+”导入资源,了解非连续性文本
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文本素材大多为连续性文本,其表达十分连贯、流畅,即使出现插图,插图素材与文字材料之间的联系性也并不密切。在对非连续性文本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当学生初次接触到非连续性文本时,很难掌握有关文本素材的解读技巧。在认知上处于“空白”状态,导致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严重不足,在后续的教学中,也无法完成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任务。在“互联网+”理念下,可尝试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在对有关文本素材进行讲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特点。
(二)形式丰富,加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有人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上非连续性的文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人员将插图视为文本外部结构的一部分,包括外部结构、图像表示、视觉值和辅助功能。这表明插图和文本有自己的特点,与文本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文本的阅读有很大的影响。非连续性的文本在满足学生的阅读文本和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初中生可以积极有效地探索谜团,只要学生肯花精力,探索的能力就很明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不连续的文本完全渗透在教科书中,相互转换和渗透,可以为学生在连续的文本和不连续的文本之间构筑具体的桥梁。只要形成学生探索的理想状况,他们就能独立地在这座桥上稳步行走,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学生也可以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理解。该研究表明,当插图信息与文本一致时,连续文本的阅读性能比单个文本高,这种阅读成果尤为显著。
(三)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实效
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根据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年龄的教学方法。第三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即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也开始从外在特征转变为内在属性。因此,在理解图片的同时,学生也开始探索图片背后的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教学使学生的互动反馈变得非常容易,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个体走向群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一体机、电子展台等,请学生上台在一体机上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进行批注,从而做到师生交流的显性呈现;利用平板电脑教学,将微课、课件等传给学生,学生在接收到教师发送的相关内容及资源后,可以进行修改、作答、加工,然后回传给教师;数字化软件也能实现课堂内的即时反馈,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投票、抢答、选择等与教师进行互动;在完成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图表、图画题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绘制,真正做到及时、精准、高效。
(四)评价式阅读,促进深度学习
评价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力,需要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将文本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结,从而实现综合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结生活经验与知识进行解释性表达,也可以予以反驳,并做进一步质疑、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同样是深度学习的过程。非连续性阅读中的评价式阅读指向的就是这一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三份不同的旅游攻略后进行评价,说明各自的理由或提出合理化建议。评价式阅读中往往还会融合图文式阅读和比较式阅读,但最终都需要学生将经验与信息整合为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学生将不断地经历知识的重组与整理、组织与运用,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进而逐步接近深度学习的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写作还是比较广泛的,每一种形式都具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存在价值,这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另一个教学重点是非连续文本都有直观、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内在逻辑一目了然的共性。非连续文本的教学训练可以分成阅读与写作两部分:阅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将非连续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快速提取,并能够为我所用;写作的关键是训练学生快速地将自身所掌握的有效信息进行总结、归纳,找到内在的逻辑,并通过恰当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表达。
参考文献
[1]贾妮.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8-29.
[2]张铭.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1):18-19.
[3]全景萱.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长江丛刊,2020(30):68-69.
[4]彭立琴.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C]//.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145-146.
[5]林小静,吴晓棠.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长江丛刊,2020(24):81-82+97.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